新疆待了二十年,实不相瞒,新疆对河南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3-14 19:50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供应链部

口述/朱提逸士

整理/@只写散文诗^O^

​注/本文为当事人口述,笔者整理且润色,部分内容有演绎成分,存在时间地点都进行了模糊处理,请理性阅读。

我蹲在棉田里捏碎一团盐碱土时,头顶的日头正将天山融成一滩银水。二十年了,我的指甲缝里仍嵌着昭通山坳的红泥,可脚下这片阿拉尔的土地,却用碱霜在掌纹里刻下新的地图。风掠过棉铃的簌簌声里,河南腔的吆喝此起彼伏,像黄土坡上的梆子戏穿透戈壁。

内容图片

当年挤在绿皮火车里的记忆还烫着。1998年那个暴雨冲垮玉米地的夏夜,父亲蹲在漏雨的屋檐下抽完最后一袋旱烟,把政府发的迁徙公告折成纸船放进洪水里。"去新疆,种棉花。"这话从他豁了牙的嘴里漏出来时,我盯着墙上被雨水泡胀的奖状——那是公社年代他开垦梯田得的"劳模"。后来我才明白,河南人骨子里的拓荒血脉,总要找个地方流淌。

内容图片

昭通小镇的夯土墙是照着老家模样垒的,可第一捧雪落下来就教我们认清了新疆。腊月里河南老张家的暖炕烧塌了土坯,他裹着军大衣在雪地里跺脚:"中!这冷劲跟俺们那旱灾一样,熬过去就是青天!"我们这群"候鸟"在碱滩上撒麦种,麦苗总被风沙薅成秃头,直到农技站送来滴灌管。那透明血管扎进大地的瞬间,我听见戈壁深处传来冰川融化的呜咽。

内容图片

七月正午的棉田会蒸出幻觉。李婶子总说看见她饿死在信阳洪灾里的幺妹在棉朵上晃腿,河南腔的哭唱混着采棉机的轰鸣:"这白生生的云彩落地上,咋就恁像俺娘坟头的引魂幡?"可当载满棉包的卡车碾过国道的那个清晨,她跪在车辙印里往东南方向磕了三个响头,额头沾的露水比棉花还晶莹。

内容图片

枣树林是中原人的另一座祠堂。王老三嫁接冬枣时总念叨:"俺爷在兰考治沙种泡桐,俺在新疆给沙地镶红玛瑙。"去年秋分,他举着结满裂璺的枣子冲进村委会:"这纹路多像黄河故道的裂谷!"我们围着篝火烤枣花馍时,河南梆子与维吾尔都塔尔在星幕下缠成双色河。小镇清真寺的月牙挑破暮色时,马书记用豫剧调子唱《我们新疆好地方》,走音走得惊飞了塔里木河边的白鹭。

内容图片

二十年足够让坟茔长出新的根系。赵大爷临终前攥着把混合了河南黄土与新疆砂砾的"阴阳土",遗嘱是要埋在能看到棉花加工厂烟囱的坡地上。下葬那天,二十八个河南老乡用乡音喊起夯歌,墓碑在尘烟中像一株倔强的红柳。而今他孙子在郑州读大学,朋友圈晒着新疆长绒棉被,配文是"爷爷种的云"。

内容图片

今夜我又站在晾枣场。烘干机的轰鸣声中,河南口音与维吾尔语在红枣堆里翻滚发酵。东天山的风裹着雪粒扑进领口,恍惚间竟像少年时昭通山间的雾。手机弹出新闻——豫新两地又在洽谈智慧农业合作,视频里无人机的光点连成银河,恰似我们当年用马灯在碱滩上画出的阡陌。

内容图片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我知道那列西行的火车上,又载着揣着辣椒种子与智能手机的新河南人。他们的行囊里或许也藏着一包故乡的泥土,但戈壁的星空会教他们明白:当迁徙成为宿命,生根就是最悲壮的绽放。就像此刻我脚下的盐碱地,正用二十年光阴,把十八省的血泪与希冀,酿成蜜枣般的月光。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拓荒牛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