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识——白河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3-28 12:00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企业信息化服务部

白河,又称嘎曲,黄河上游的支流,位于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发源于红原县壤口乡与刷经寺镇之间,北流入若尔盖县,在唐克镇北约7km处入黄河。

白河与附近的黑河同属黄河上游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地理冷知识——白河

白河所在区域在地质历史时期,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发生抬升与沉降,河流下切侵蚀与侧蚀作用不断进行。

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白河,其源头在古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洼地,为河流起源提供了水源汇聚条件,降水和冰雪融水逐渐汇聚成溪流,后经不断溯源侵蚀和支流汇聚,逐渐形成了白河的雏形。

地理冷知识——白河

第四纪以来,白河河道在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下不断演变。流域内沼泽、湖泊众多,如哈丘湖、措拉坚湖等,这些湖沼在历史时期对白河的水量调节和河道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期白河河道较为弯曲,在河湾处侧蚀作用强烈,导致河道不断改道和迁徙,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河曲被裁弯取直,形成了如今白河河道蜿蜒但又有部分直线段的形态。

地理冷知识——白河

白河河道长270公里,流域面积5488平方公里。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 上游:从河源至龙日坝,河道长38公里。流经丘陵山区,落差大,平均比降为24‰,水流湍急,下切侵蚀作用强。谷底宽0.5-1.5公里,河道较窄,流量相对较小,河床中多有乱石等障碍物。

- 中游:龙日坝至瓦切,河道长155公里。流经浅山丘陵区,河道比降变缓,已降至0.6‰,水流速度减慢,旁蚀作用增强。谷底宽达2-3公里,两岸多滩地,部分地段已沼泽化,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流量逐渐增大。

- 下游:瓦切至入黄口,河道长77公里。流经平原区,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缓,平均为0.3‰,流速缓慢。谷底宽增至3-5公里,河床为土质,淤积作用较明显,河曲发育,形成众多牛轭湖和湿地景观。

地理冷知识——白河

白河是黄河上游川境段最重要的支流之一。沿途接纳支流众多。是红原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 阿木柯河:发源于阿木乡境内的阿拉基沟,上游称色亚柯、色亚曲,于阿木乡政府附近汇入白河。全长119公里,流域130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580米,河床平均比降4.87‰。

- 郎米曲:发源于四寨乡,上游由更青曲、更穷曲、纳木则曲、知米曲等几大支流组成,于四寨乡茸日玛附近汇合成郎米曲,到龙日坝三道桥注入白河,县境内长48公里,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4.17‰,天然落差200米。

地理冷知识——白河

- 龙日曲:是白河的支流之一,具体信息暂未详细披露,但它在白河的水系中占有一定位置。

- 朗来曲:属于白河的支流,对白河的水量等有一定贡献,不过目前关于其详细的水文特征等资料较少。

- 龙壤河:作为白河的支流,为白河提供了部分水源,其流域范围和水文情况也与白河的整体水系特征相关联。

地理冷知识——白河

白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冬长、夏无、春秋短”,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0.7-1.1℃,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是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居黄河支流之冠。

白河流域沼泽遍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沼泽地有喀哈尔乔、乔雷乔等,较大湖泊有哈丘湖、措拉坚湖等,湖沼面积102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8.6%。

地理冷知识——白河

白河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控制。早更新世时期,因地质构造运动断陷成湖,后逐渐成为沼泽,白河大部分河段在盆底沼泽间串流蛇曲,水系发育为湖串形,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沼泽地,泥炭层厚可达十几米以上,储量19.1亿吨。

白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有原始森林面积153万亩,优势树种如云杉、冷杉等,紫果云杉被誉为杉类之王。已查明矿产有煤、铁、铜等20多种,其中泥炭储量居全国之首。野生中药材有100多种,如贝母、甘松等。珍禽异兽有黑颈鹤、盘羊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14种。

地理冷知识——白河

白河周边是四川重要的畜牧业产区,河水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源,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沿岸地区的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支持了当地牧草、青稞等农作物的生长。

白河在唐克镇北约7公里处入黄河,形成了雄伟壮观的九曲黄河第一湾。在此可欣赏到黄河蜿蜒流淌的壮丽景象,尤其是日落时分,晚霞映照在河面上,水天相接,色彩斑斓。

地理冷知识——白河

红原、若尔盖等地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和故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