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11 16:53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北区庆丰镇第二初级中学 廖寅淦

  摘要:如何落实教育部要求,使德智体美劳高效融合,成为学校教育重点探究的课题。本文以学校教育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索为题,分析当前学校教育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困境,从多方面分享推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路径,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创新路径

  引言

  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既是落实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需求。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具备单一才能的人已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使之成为既有知识才能、又有品德与审美素养,同时还具备强健体魄的优秀人才。但是,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口号”大于实践的问题。为将德智体美劳落到实处,学校需明确当前在此方面存在的困境,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改善不足,走出误区,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

  一、学校教育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困境

  (一)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其他教育

  在学校落实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的要求下,诸多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其他教育的问题,使得“五育”存在被割裂的现象。正如北京市政协委员许艳丽所言:“‘五育’被割裂可以说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绊脚石’。”长期重智育、轻其他教育,学生发展也会存在片面性。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很可能沦为学习的被动者,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很难得到提升。由此可知,为培育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还需走出误区,借助“五育”培养学生全面素养。

  (二)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尽管部分学校强调教师要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课程育人、立德树人,但仍有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尚待完善,导致课堂育人低效。对此,教师自身要主动改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增强教育实效性,依托跨学科教育理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校教育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以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助力“五育”发展

  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其他教育的问题,除了与部分公众、家长将升学成绩当成学生发展的目标有关,还与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在当今应试教育下,诸多家长和公众往往会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成绩高的学生就是具备竞争力的学生。另外,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部分学校在对教师评价时,同样会侧重借助考核学生的方式评判教师教学的好坏,这会使德体美劳等被边缘化。对此,学校教育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离不开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具体而言,在对教师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对学生智育的考核,也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即以促进学生发展、立德树人为目标,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在评价时,学校要明确评价的功能、内容与方法。从借助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角度而言,学校要关注学生德体美劳四个方面,从这些方面观察学生,进而得出对教师评价的数据;从对教师自身的评价角度而言,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师德,还要关注教师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教师对自我的反思与评价,以此构建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需求相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借助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助力“五育”发展

  教师自身基于“五育”融合和落实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求,不仅需要完善自身理念,还要创新自身育人的方法。从完善自身理念方面,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不断研读新课标中对教师的指导内容,以此保障自身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创新教学方法。比如,教师为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跨学科教育,让学生不仅能学到本课教材中的知识,也能提升其他领域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红色”课文时,可将思政内容融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数字博物馆在线参观“红色”博物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思政水平,传承“红色”精神;以美育教育为例,在艺术学科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标志物的设计时,可引入奥运会等标志的设计,将体育精神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同时,提升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与体育锻炼的热爱。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不仅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也是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体现。当前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其他教育的问题,部分教师自身教学素养也有待提升。对此,学校教育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路径,可从以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助力“五育”发展、借助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助力“五育”发展等方面着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