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皖西日报
在危重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肠内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还能保护肠道功能,降低感染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需要科学的护理支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可以通过口服或经导管输入的方式实现。对于危重病人来说,肠内营养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尤其适用于那些不能正常进食或消化功能受损的患者。肠内营养能够直接刺激肠道黏膜,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防止肠道萎缩和菌群失调。通过提供营养物质,肠内营养可以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的易位,降低感染风险。
为患者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加速康复进程。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加经济、安全,且并发症较少。对于因病无法正常进食且持续超过3天者,应考虑肠内营养支持。如患者虽能进食但摄入量不足目标量的一半且持续超过7天,也需要考虑肠内营养。另外,如患者已经出现营养不良,肠内营养是重要的支持手段。但如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肠内营养可能会加重病情,应暂缓实施。对于有完全性肠梗阻和严重肠功能障碍者,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吸收营养物质,不宜选择肠内营养的方式。此外,消化道活动性大出血者需要先控制出血再考虑营养支持。
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方案,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同时,应关注患者的热量摄入,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
肠内营养管路的选择与安置是确保营养顺利进行的关键。常见的管路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胃造瘘管等。在安置管路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置管后可采用交叉分支固定法、螺旋固定法、高举平台法等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移位或脱落,并做好管道标识。同时,应定期对管路进行检查和更换,以保证其通畅性和安全性。
营养液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消化功能进行。在选择营养液时,应注意其成分、渗透压及稳定性等特性。配置营养液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避免污染和浪费。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调整营养液的浓度和种类,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效果。
肠内营养的喂养方式及速度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节。喂养方式可包括连续喂养和间断喂养等,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消化能力和舒适度进行。喂养速度应适中,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适或并发症。在喂养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对于肠内营养的患者,护理人员在每班交接时应尽量详尽记录管道情况,如是否通畅,有无移位等;加强鼻部或其他置管部位的皮肤护理,必要时更换管道位置。在进行肠内喂养时,患者一般取半卧位,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营养液的温度应控制在38-42度,速度根据患者的胃肠耐受程度而定。鼻饲前后用少量温水冲洗胃管,防止堵塞。注入药物时应将药碾碎溶化后推注,不可直接加入营养液中。肠内营养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肠内营养的患者易出现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等,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应依患者的胃肠耐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营养液,逐渐增加喂养速度和量。喂养时取半卧位,喂养后半小时内避免平卧。对于高血糖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如果已经出现相关症状,需对症处理。尤其是发生误吸或呕吐,应立即停止喂养,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必要时进行气管内吸引。
总之,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施和监测。通过科学的护理和及时的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六安市中医院 徐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