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围观丨“电鸡”开上电动扶梯网友瞠目:广州最严新规难解乱象,禁行还是规范陷全民争议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17 10:02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4月13日,有网友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帖,称“近日有人在过街天桥上面看见了这样一幕:外卖小哥直接把电动车开到了滚梯上面,一下子把周围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导致后面所有人都不敢做(坐)了,害怕小哥的电动车掉了下来,后面的人出现危险。”

网帖所附画面显示,一名头戴黄色头盔、脚踩拖鞋的“外卖小哥”驾驶配有某平台外卖箱的电动车,停留在自动扶梯上,左手扶着电梯扶手带,右手把控电动车把手,堪堪维持车辆平衡,身后多级扶梯空无一人。

“广州的电动车已经失控了”,该网友表示,并且提醒称“今年广州可就要举办全运会了。这样的行为,对于他人的安全,确实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建议大家出门注意安全,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保护好自己。”

数据显示,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数量近年来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9月,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达540万辆,且上牌数量以每月约10万辆的速度增长。随着数量的增加,电动自行车违法乱象也日益凸显,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面对“电鸡围城”的乱象,广州市制定《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24年12月30日正式施行,力图从生产、销售、登记、通行、停放、充电等方面对“电鸡”的进行规范管理。

被媒体和网友称作“广州史上最严”的《规定》现已实施三个多月,能否真正有效解决广州积弊已久的“电鸡围城”的问题?一路狂飙的“电鸡”未来又将驶向何方?

管理困局:“系统共治”难阻“电鸡”狂飙

今年3月,广州市交警部门数据显示,《规定》正式实施以来,全市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上升超过130%,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近30%。

3月26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曝光了一批生产、销售领域工业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涉及以个人名义从事电动自行车零售经营活动、非法改装、加装电动自行车等。

4月14日起,广州交警对30个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抓拍取证点位,在原有抓拍违法行为类型的基础上,新增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乘坐人未规范佩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抓拍取证,并短信告知违法当事人配合调查处理。

为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广州市近年来可谓不遗余力,从优化空间资源、强化执法与源头治理、构建社会共治网络等多方面同步推进,严打非法改装、升级智能执法设备、开展外卖行业综合治理、完善道路规划,力图让狂飙突进的“电鸡”驶入安全、规范、有序的轨道之内。

然而,市民对“电鸡”管理的效果并不完全认可。在部分网友看来,广州电动自行车“乱象”依旧存在,驾车上高架桥、进入隧道、在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等行为时有发生。有网友表示:“求求那些外卖小哥,别在人行道飙车的时候还看手机了。好几次差点被撞,还给我竖中指。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走的不是人行道”。

供需失衡:有限空间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路权需求

有网络观点认为,广州“电鸡围城”乱象根源在于,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难以满足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行驶、停车、充电等多方面的资源需求。

如有网友表示,“我在番禺上班,我的视角就是电鸡数量巨大,基础设施跟不上(非机动车道不够、停车地方不够),公共交通又无法完全替代电鸡,最终形成目前这种局面。效仿其他城市讲得简单,但是广州面对的难题可能比其他城市要更难。”

在不少网友看来,广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但停放和通行的资源严重不足,中心城区非机动车道狭窄甚至缺失,部分路口信号灯未考虑电动自行车通行需求,一些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违停占用,电动自行车的合法通行空间不断被压缩。

有网友直言,单靠《规定》难以管好广州天量的电动自行车,“单靠广州这个所谓条例能管好这么多数量电驴,不可能的,顶多是某路段来个路口行动,实际管不住的,基层忙不过来。条例终究是条例,什么时候全国统一有个大法规统一车牌再说吧。”

观点分歧:“电鸡”管理能否“一禁了之”?

从1991年10月起市区摩托车限量发牌,到2007年1月1日城区全面禁止摩托车行驶,广州市“禁摩”政策至今已实施多年,在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事故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部分网友认为,在“电鸡围城”困局难解的情况下,广州有必要应参考“禁摩”相关政策——划定禁行区域,对违法进入的“电鸡”严格执罚,“广州应该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限速15公里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脚踩都比电动快。”

微博平台拥有220万粉丝的资深车评人@袁启聪 4月15日微博发帖认为:“(电动车)管理者,就是洪水中的一块坚石,决心再大,再坚定再勇敢都好,都无办法改变洪水的流向,充其量就是引起一波涟漪”。

“我悲观地认为,如果只靠堵,这就是一厢情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启聪认为,“只要一天不用管理摩托车的法来要求管理电动自行车,这道题就只会越来越难,越来越无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打不过就加入’。”

也有不少网友持相反观点,认为“电鸡”管理宜顺应市民和市场的需求,不能简单参考摩托车管理而选择“一禁了之”,“既然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应该规范出行,而不是靠堵,应该客观认知电动自行车就是方便大众需求,这就是现实。”

在他们看来,广州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应参考机动车,如有网友表示:“考试、上牌、买保险,参照机动车(摩托车)管理定责才是电动自行车唯一的出路,其他所谓的措施都是一厢情愿!”“最起码鼓起勇气推出考试摞牌,然后坚决打击无牌车,见一台查扣一台,连路边停的无牌车都应该清走,仲可以降低火灾隐患”。

文丨记者 张文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