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在莱阳邂逅宋琬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0 09:01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文|刘雪飞

莱阳,这座古韵悠悠的千年小城,像一部尘封史书,每一页皆藏故事。走在大寺街,不经意间遇见清代大诗人宋琬的故居。这位土生土长的莱阳人,是清初诗坛的领军人物,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是名满京师的“燕台七子”之一,更被后人誉为“一代诗宗”。其生平点滴,早已化作城市的文化脉络,融入这片土地。

宋琬出身名门,他的父亲宋应亨任职清丰时清正为民,离任后百姓建益咏堂纪念,足见爱戴。这般言传身教,在宋琬心底种下正直善良的种子,也为他为官为文注入关注民生的情怀。

宋琬科举之路崎岖,多次落第却未放弃文学。他日夜苦读,在清朝首次乡试中崭露头角高中亚魁,次年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可仕途同样荆棘丛生,两次蒙冤入狱,身心备受煎熬。即便如此,狱中他以笔为刃,创作《庚寅腊月读子美同谷七歌效其体以咏哀》《庚寅除夕》等诗,倾诉悲愤,坚守信念。这些诗作,既是个人情感宣泄,也是时代真实映照,尽显其困境中不屈的灵魂。


宋琬文学造诣非凡,诗词曲赋皆精,风格多变。早期山水诗绘华山险峻,尽显自然神奇与对出世生活的向往;中期细腻勾勒西湖风光,抒发思念之情;后期入蜀时,豪迈赞颂巴蜀山河,满溢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叙事诗记录人生坎坷,《题松鹤图为仲兄五十寿》忆与兄长成长,彰显传承清白家风之志;囚系流寓期间,《刘雪舫馈泉酒赋谢》《壬寅除夕作》等诗满是凄苦悲凉。感怀诗中,少年时意气风发,尽显壮志豪情;历经磨难后,借景抒情,吐露内心悲愤无奈。赠答诗众多,或记与友人相聚,或表相见之喜、受助感恩,多角度展现其生活与精神世界。其词婉约与豪迈并蓄,文章题材广泛,条理清晰、情感真挚。杂剧《祭皋陶》构思精巧,为清初剧坛注入新活力。书法上,他主持镌刻的《二妙轩碑》,集王羲之等名家书法,摹勒杜甫秦州杂诗,堪称书法经典。

宋琬人品同样令人敬仰。他洒脱好客,广交名士,乐善好施,悉心关怀莱阳“四大家族”之一张姓后人张重启,助其成长。危难之际,对同乡左其人家眷和宛平人王崇简一家慷慨相助。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任职期间,秦州地区发生地震,民众死伤惨重。宋琬自出家财,托人从莱阳送递到秦州,救济灾民。并与知州一同重修城垣,尽显担当。他感恩图报,仆人刘弘裔狱中相伴,出狱后他为其父亲作传;山东巡抚蒋国柱为他伸冤,他绘《感恩祝颂图》并作序致谢。他还热心助人解难,帮助举人宋摅解决父亲未葬难题,写诗赞扬进士盛符升义举。


在莱阳,宋琬留下诸多印记。他在大寺街的故居,现为莱阳市博物馆,古朴庄重,承载往昔记忆,见证城市变迁。馆内文物史料,静静诉说他的生平。

在莱阳,我与宋琬相逢于历史长河。他的文学成就、高尚人品,如闪耀星辰,照亮莱阳历史,也为我们指引前行方向。

(本文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