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刘翔之前的“刘翔”!我们也欠他一个道歉吗?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0 17:00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近日,前国脚范志毅重返英超水晶宫俱乐部,获两万多名英国球迷赛场致敬的消息刷屏网络。一位曾在这里仅效力三年、打进四球的中国球员,为何能获得如此盛誉?许多人在感动和敬佩的同时,提到了另一位著名的上海籍运动员——朱建华。这个名字对年轻人也许陌生,可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一年内三次刷新男子跳高世界纪录,把黄皮肤的身影写进国际田联的最高荣誉簿。

  1983年至1984年,朱建华接连越过2.37米、2.38米、2.39米,将世界男子跳高纪录向上推了三次,震惊全球体坛。他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体育的奇迹”,也由此背上“民族英雄”的耀眼光环。然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他在暴雨和比赛意外暂停等因素影响下,仅以2.31米的成绩获得铜牌。对于第一次在田径上收获奥运奖牌的中国代表团而言,这依旧是里程碑;可当时舆论并未选择理解和尊重,反而将铜牌视为“失败”。朱建华家中窗户被砸碎,还有人在给他的信里附上了刀片,一夜之间,他从“英雄”变成了“罪人”。

  这样的心态并非朱建华一人遭遇。此后,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登顶,激发了全民追捧,但当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因伤退赛,又瞬间被言语攻击淹没,直到多年后才有人喊出“欠刘翔一个道歉”。

  然而即便当下,我们仍不时见到极端言辞:当全红婵在某些比赛上并未折桂,便有人指责她“膨胀”;王楚钦或其他运动员一旦失利,就会被嘲讽是“关系户”或“软脚虾”。似乎在网络空间,刀片和砸玻璃的暴力还没有完全消失。爱与恨往往在社交媒体上瞬息切换,一枚金牌可让运动员万人敬仰,一场失利也会让他遭遇网暴。体育的核心原本是挑战自我,享受竞赛的过程,金牌重要,但不是衡量一切的惟一标尺;更何况在竞技体育中,伤病、临场状态、赛程意外等因素都可能左右结局。

  从“只要冠军”到“尊重每一次拼搏”,中国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正视失败、包容遗憾,这才是对运动精神最好的弘扬。朱建华当年付出的血泪,让我们看清了某些偏狭与苛求,也推着更多人反思:当运动员没能夺金时,是否该一味苛责?当他们身体或心理受挫时,我们能否给一些理解与温暖?

  如今,我们能见到62岁的朱建华亲自上阵指导上海的青少年练习背越式跳高,他的背影与40多年前的奥运赛场形成了某种呼应。回望这条漫长的道路,那些曾被刀片和恶评伤害过的“中国骄傲”,正激励着新生代奋力起跳、超越自我。我们也期待有更多人能像水晶宫球迷那样,对拼搏者报以敬意和掌声,让体育精神真正落到尊重、理解和包容之上。只有这样,中国体育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走得更远,更从容。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