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堂堂爆满的哲学课堂,终于汇集成为一本书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1 09:01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白莲花度假村》

一本好的哲学入门书籍,应该具备体系完整、知识准确、思想深刻、流畅易读的特征。既能进一步激发读者对哲学的兴趣,又能使读者掌握深奥语言背后的思想精髓。

赵林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他在武汉大学和东南大学开设的“西方哲学史”通识课深受学生欢迎,堂堂爆满。这堂课程后来被整理成《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一书。

与平常看到的哲学史著作不同,这是一本“讲人话”的哲学著作。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诘屈聱牙的哲学思想“转译”成入门者也能理解的大白话。同时,本书的文风保留了讲课的口语痕迹,读来仿佛置身于课堂之中,我们很容易被赵林教授扑面而来的激情所感染。

赵林教授认为,学习哲学必须从哲学史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哲学这门学问数千年发展的内在逻辑,明晰各个理论流派的问题意识和言说对象。本书按哲学思想诞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讲解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康德批判哲学、黑格尔哲学。

修订版特别增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相信读者在读完本书后,一定会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哲学是一场崇高的悲剧

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要我简单地回答哲学是什么,我只能说,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

从古到今,曾经出现过一些大智慧者,当他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感到困惑。哲学史上有许多成就卓著的哲学家,都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甚至还没有等到他们去世,一批新兴的哲学家又开始批判和否定他们的观点了。通过对哲学史的学习,我们就会发现,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世界从根本上来说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都是一些难以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内页图

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本质主义的。我认为,无论本质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还是人类主观思维的一种杜撰,它永远都是哲学所关注的对象。

哲学注定了是一种关于本质的思维,注定了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超越性,舍此就不能再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说,即使所谓的本质可能是我们人类思维杜撰的结果,哲学也只能锲而不舍地不断追问本质性的东西。因为我们人类被注定了是一种具有超越倾向的动物,形而上学性恰恰就是人类之神性的体现。这正是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所在。

世界本身是否具有本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是一种喜欢追问本质的生灵 ,所以在我们的眼里,现象背后总是有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在期待着我们去解蔽、去言说。

也许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这却是一场崇高的悲剧,它昭示着一种深邃玄奥的命运。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我们总是要在简单的生活中去发掘深刻的寓意,总是不安于动物式的轻松而要去追求神性的沉重。

其实大家想想,人如果不去追问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些虚无缥缈的本质,他会活得很轻松、很轻松,轻松得就像一个动物一样。一只猫或者一只狗活得非常轻松,因为它们从来不去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从来不去追问事物的本质。对它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一大堆偶然堆砌的现象,世界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那些生动具体的现象中。动物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现象学家,它们不关注抽象的哲学问题,所以动物比我们人类活得轻松多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本身也许就是一个误会,是我们人类给自己挖下的一个陷阱。 我们不满足于现象世界的浮土,固执地要去探寻本质的无底深渊。但是我却坚持认为,这个陷阱是人类必须挖的,而且,这个陷阱恰恰体现了人的神性之所在。所以,在我引导大家进入西方哲学圣殿的入口处,在这个哲学导论中,我就要给大家灌输一种悲剧意识,要明确地告诉大家,哲学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与神对话》

只是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这场悲剧固然是悲惨的,但是它却是我们人类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命运。 如果哲学是人类无法逃遁的一场必然性的悲剧,那么它就具有了几分崇高的色彩。如果我们把哲学当作一场严肃的悲剧来对待,我们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悲剧。 所以这样看来,问题并不在于悲剧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待悲剧的态度,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悲剧。既然哲学注定了是人类的一场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的悲剧,那么它同时也昭示着人类的神性和希望之光。

“说不可说”的学问

北京大学的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 他认为哲学的根本特点就是“说不可说”。 与张世英先生的 “ 说不可说 ” 的观点相契合,另外一位已经故去的哲学泰斗、武汉大学哲学系的陈修斋先生在晚年也提出了 “ 哲学无定论 ” 的观点。 他认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他任何学科在它们的探索过程中都能够获得一些具有定论的、真理性的答案,唯独哲学在 2000 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在最基本的一些哲学问题上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确定性的答案。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内页图

那么哲学“无定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陈先生的解释是:这是由哲学所探讨的对象决定的,因为它探讨的对象就是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质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又不像现象一样,可以放到实验室里来加以验证。正因为如此,它永远说不清、道不明,不可能有定论。

陈先生深刻地指出,不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时代局限性而使我们无法对哲学问题形成确定性的答案,而是由于哲学所关注的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永远不会有定论。 即使再过几千年,我们人类的智慧更充分地发展了,哲学仍然是无定论的,那些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真探》

但是我觉得,正是因为“无定论”,所以哲学才充满了魅力。它教给我们的不是有形的知识,而是无形的智慧。就像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哲学课时对学生所说的:“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地进行思维。”

哲学教给你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素养,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变自身。改造世界,那是科学的功能,哲学却让你们学会了一种调整自身状态、改变自己思维模式和观察眼光的方法。一个有着哲学智慧的人在面对世界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世界本身是什么样的,而是我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世界。我观察世界的眼光不同,世界对于我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哲学本身即是目的

哲学有什么用?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也是我在上课时学生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我常说,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真正的哲学,我们很不幸,生活在这么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很幸运,因为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是一个轻松的时代,一个使人可以像动物一样跟着感觉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崇高而是快乐。

无论大家对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是褒还是贬,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必须承认的,那就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首先都要问:“它有什么用?”比如你们上大学,父母为你们选择专业,都会考虑学习这个专业将来毕业以后有什么用。正因为如此,所以没有人愿意学哲学。 大家都明白,在我们这个时代,哲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如果有同学要问我,哲学有什么用?我就要反问你,你所说的这个“用”到底是指什么?如果是指实际的用途、功利意义上的用处,也就是说,哲学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那么我就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你: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假如有一位教哲学的老师对你们说,你们学好了哲学,将来就一定会经好商、当好官,会在实际工作方面高人一筹。我认为,这位老师如果不是在骗你们,就一定是在骗自己。


《后翼弃兵》

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惊异,另一个则是闲暇。惊异,就是当我们面对大自然、面对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时,我们往往会对世间的万千气象产生一种惊奇。这种由于惊异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构成了我们哲学思想的开端,由惊异中才逐渐产生了哲学。

但是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光有惊异还是不行的,人还必须有闲暇。闲暇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干。大家都知道,古希腊社会是奴隶社会,有一批吃饱了饭没事干、衣食无忧的人,这种闲暇使他们可以去胡思乱想,去考虑那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你要是没有闲暇,每天为五斗米而忙碌,你肯定不可能有心思去思考哲学。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哲学产生的原因时,曾经明确地表示,别的学问都是为了要掌握一门一技之长,用于生活中的某个实用目的;只有哲学本身没有实用目的,哲学是超越实用目的的,是一门“没有用”的学问。 你要问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亚里士多德会告诉你,学哲学没有实用意义上的目的,它超越了实用目的,因为学习哲学、掌握智慧,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目的。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内页图

所以,在古希腊哲学中,至少是在主流哲学家中,就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也就是说,我学习哲学这门学问,只是为了陶冶我的性情,使我从中体验一种快乐,把握一种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你问我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是一句废话,因为哲学、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目的,目的本身还会有什么用?

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指望哲学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哲学确实是没有用的。但是我同时也要说明一点,所谓“用”,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实用或者功利意义上的“用”,就是直接给你带来物质利益的用处;一种是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用”。我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既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


《当幸福来敲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自身可能比改变环境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之中,只能活在自身之中,环境必须通过自身才能被感受到。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你有什么样的眼光,你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此改变你的眼光,实际上你就改变了世界。在大家看来,这个观点可能有唯心主义之嫌。

但是我却要强调, 哲学的最大用处就在于改变你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如果你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改变了、提高了,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肯定就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看到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刻的奥秘。这就是“用”的第二种意义,即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用处。

所以说,哲学就是帮助你调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学问,就是改变你自身而不是改变你的环境的学问。这样一来,哲学的用处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如果你有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反思,你就不会去随波逐流,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你就会像但丁所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这时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自由,以及与这种自由相伴随的快乐与幸福感。只有当你达到了这种精神境界,你才知道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教授赵林力作

追溯两千余年西方哲学思想的传承演变

“说人话”的哲学入门佳作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