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驻村创作“空心村”变度假村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1 09:01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韶关周前村里的古戏台。 受访者供图

被画作点缀的珠海那洲村、充满岭南风韵的韶关周前古村、现代设计与传统建筑共生的清远三和村……近年来,广东多个乡村在改造中焕发新颜,或是在小学旧址上建起艺术公社,或是将古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各地古村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建设,在创造中践行“乡村美学”。近日,上述古村的村民及建设者,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让美学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实践。  

艺术家进古村给孩子们公益授课  

建于明朝景泰年间的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那洲村,与“画”结缘,这里既是著名版画大师古元先生的故乡,如今又吸引了一批艺术家驻村创作,让村子因美学创作而更显其动人色彩。

从那洲村的牌坊一路走入村内,一片采用了灰、灰白及荔枝壳色的建筑群,在一众村居中显得十分亮眼,这里正是那洲艺术创新园区。

2023年,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在那洲艺术创新园区揭牌成立。作为那洲历史人文交流互鉴的新窗口,美术馆中陈列着许多优美的画作,珠江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侯保亚的作品《岭南佳果 红荔共赢》就是其中之一。村民空闲的时候常来参加画展,“有时候展览结束,村民还会盛情邀请我去他们家里采荔枝、画荔枝。”

园区将艺术渗透至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园区内的艺术家们不仅进行作品展出,更开设公益课堂,为村中儿童教授素描、国画等课程。  

  小学旧址变身艺术文创空间  

古街道、古渡、古戏台、古榕树,韶关始兴县周前村的“美学”是充满古韵的。周前古村历史悠久,在清朝乾隆年间曾是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

赖彩明是周前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村里长大,见证着古村的建设发展。他告诉南都记者,为了做好古村落保护开发,当地投入很多,对古村进行修缮,打造出古戏台、古渡码头、周前艺术公社等网红打卡点。

百年过去,周前艺术公社内的古树仍屹立不倒。参天古树下,曾经飘荡过学子们的读书声。赖彩明告诉南都记者,周前艺术公社刚于2024年8月正式启用,其前身是周前村闲置的村小学。其中有乡村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民艺工作坊、乡村研学课堂、乡村图书馆、乡村咖啡馆、艺术民宿等。村里的古渡码头、古街道、古戏台同具美感。古戏台从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沿用至今。

  “空心村”古民居改造成民宿 

穿梭在宁静的青石板巷,指尖划过百年老宅凹凸的纹路,抬眼尽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在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三和村,一座名为“三禾·稻里”的温泉度假村,在村庄的青砖黛瓦间书写着新旧共生的乡村新美学。

此前的三和村是一座典型的“空心村”——老房子长期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缺乏管护、房空人荒成为阻碍村子发展的主要问题。

2020年底,一场改造计划悄然启动。“三禾·稻里”温泉度假村副总经理梁灏告诉南都记者,“村里有很多古民居,这些房子当时大部分已经没有人住了,我们希望通过改造和重建的方式将这些古民居重新利用起来。”

梁灏向南都记者介绍,三年间,团队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了17栋古民居。“针对另外多栋危房,我们推倒重建了全新的白色建筑。”

梁灏告诉南都记者,“如今,‘三禾·稻里’温泉度假村80%的员工来自本地乡镇。”尽管尚未吸引村民返乡定居,但村落的活化已悄然播下种子。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实习生 赵一衡 赖魏楚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