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自幼便怀揣着成为大侠的梦想。
他的父亲为了支持他的梦想,
每天带着他四处拜师学艺。
可不知怎的,
那些老师傅们瞧他一眼,
便纷纷摇头拒绝。
直到有一天,
一位神秘老人看中他骨骼清奇,
破例收他为徒。
富二代以为自己天降大运,
却浑然不知自己修炼的竟是魔教功法……
以上便是徐志胜主演的网剧《侠客行不通》。
都说唱而优则演,
演而优则导。
这些年不乏喜剧人跨界影视的例子。
白客当年凭《万万没想到》里的“王大锤”火出圈,
王勉之前演《我在他乡挺好的》《女士的品格》《平凡之路》备受好评。
李雪琴更是跨界成功的代表,
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
像《热辣滚烫》、《“骗骗”喜欢你》等作品,都获得了认可。
但徐志胜的《侠客行不通》却翻车了。
荒诞的剧情,
生硬的演技,
崩坏的逻辑。
该剧成了观众口诛笔伐的焦点。
那么,
这部号称“武侠喜剧”的作品,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其实,
《侠客行不通》是有野心的。
它试图以“丑男逆袭”的设定讽刺外貌偏见,
但因为剧情的逻辑混乱沦为笑柄。
主角苟凌风(徐志胜饰)因长相凶恶被误认为魔教余孽,
这一核心冲突本该引发对江湖伪善的批判,
但具体到剧中情节的设计上却流于表面。
例如村民因一道“口红刀疤”嘲笑主角,
名门正派仅凭外貌便草率定罪,
甚至镇狱司捕头仅凭一面之词便实施抓捕。
这些桥段不仅缺乏现实逻辑,
更将“讽刺”简化为重复堆砌的刻板印象,
沦为对观众智商的挑衅。
而宣称“单元探案”的《侠客行不通》在叙事结构更是一盘散沙。
前六集反复上演“主角被误解—试图自证—再次被误解”的循环,
主线推进缓慢,
支线剧情如儿戏。
例如,
苟凌风误将白发少女认作老奶奶,
武林协会内鬼草率暴露等情节,
既无悬念也无反转,
完全依赖荒诞巧合推动故事。
这种流水账式的叙事,
暴露了编剧对武侠题材的敷衍——武侠精神被简化为“持证行侠”的官僚规则,
江湖热血沦为一场闹剧。
而比剧情崩坏更糟糕的是演员的演技。
作为徐志胜的“三宗罪”:口音、表情与肢体失控
作为脱口秀演员,
徐志胜的舞台魅力在于语言节奏与自嘲智慧,
但这些优势在影视表演中荡然无存。
剧中,
他操着浓重的方言口音念台词,生硬如念稿。
面对情绪戏时,
五官扭曲、肢体僵硬,
将“信念崩塌”演成“癫痫发作”,
将“委屈”表现为“挤眉弄眼”。
更歹毒的是,
也许是为了扮丑,
剧组刻意放大他的外貌缺陷:
时不时就把镜头给到红色鼻头、蚯蚓状刀疤、夸张的“邪魅一笑”,
活生生把角色塑造成行走的表情包,
却让“侠义之心”的人设彻底割裂。
在这部剧里,
人们看不见苟凌风,
从头到尾都是徐志胜本人。
可问题是没有了脱口秀加成的徐志胜只有尬演,
一点都让人笑不起来。
不仅是徐志胜,
该剧其他跨界喜剧演员例如呼兰、孟川、烧饼等,
全员“水土不服”。
呼兰饰演的山贼目光游离、台词含混,
烧饼的“瞪眼式表演”让人啼笑皆非。
即便是科班出身的女主范静祎,
也在徐志胜的对比下显得用力过猛。
这种“草台班子”既暴露了非专业演员的短板,
也印证了章子怡的质问——“演员的门槛何时低到人人可分羹?”
从歌手到脱口秀演员,
影视圈正在肉眼可见地被“流量跨界者”占领。
然而,
喜剧≠扮丑,幽默≠尴尬。
当《鹊刀门传奇》以扎实的剧本和演技诠释讽刺时,
《侠客行不通》却将“喜剧”矮化为“审丑”,
将“武侠”降格为“Cosplay”。
这种创作思维的异化,
不仅消耗演员的观众缘,
更让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可以说《侠客行不通》是一面照妖镜,
映出国产剧市场的浮躁与妥协。
当资本将观众视为“审丑工具”,
当演技让位于流量密码,
所谓的“武侠喜剧”只剩下一地鸡毛。
或许,
只有当观众用脚投票、拒绝为“行不通”的烂剧买单时,
江湖才能重拾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纯粹与热血。
那么,
各位亲爱的朋友,
你们喜欢《侠客行不通》这部剧吗?
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交流。
我是榕树洞里看世界,小小树洞纵论天下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