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绪消费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1 12:01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 樊博文

    近年来,“解压经济”“疗愈经济”快速涌现,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年销量突破了7万份、“树洞倾听”服务日均咨询量超10万次、解压玩具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200亿元,情绪消费以大体量、高热度出现在人们面前。

    所谓情绪消费,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和精神慰藉而产生的新型消费模式,主要通过购买具有情绪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来缓解压力、获得愉悦感,其核心特征在于弱化实用性,强调心理满足和情感共鸣。情绪消费的主要人群在年轻一代。《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的受访年轻人会将“情绪价值疗愈身心”作为其消费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

    年轻人热衷“情绪消费”有一定原因。从社会发展看,这一代年轻人普遍不再为了物质短缺而烦恼,不必再像父辈那样节衣缩食,以“购买必需品”来认识消费。与此同时,技术的加速、社会变化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则带来了时间焦虑、情感焦虑等现代性症候,许多年轻人通过购买情绪服务来排解焦虑情绪。比如,香蕉绿植因“禁止蕉绿(焦虑)”的谐音走红全网;冥想App则通过引导呼吸练习制造“时间停滞”,香薰产品以气味建构“私人疗愈空间”,一时成为热门产品。

    事实上,情绪消费也是年轻人的一种社交互动。作为彻底的互联网原住民,如今年轻人人际联结、群体归属、情感共鸣很多时候都具有互联网典型的“社群特征”,而非过去的“熟人圈子”。例如,线下“疗愈工坊”提供协作创作空间,很多年轻人在手工DIY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线上“树洞倾听”服务通过共情对话缓解年轻人的孤独感。这些场景通过情感共振帮助年轻人建立起了深层次的社交联结。

    情绪消费也满足了年轻人身份建构的需求,通过将商品标志喜好和群体归属,为年轻人提供一种情绪身份。比如,年轻人通过选择一定情绪消费品,二次元周边、国潮文创、盲盒手办等,实质是借助商品的符号价值,传达审美取向与群体归属,打造自我IP。就拿当下情绪价值拉满的“谷子经济”来说,购买“谷子”的年轻人通过线下漫展、线上社群互动,形成“趣缘共同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作为一种消费新业态,情绪消费值得重视,更需要消费者、市场主体、市场监管部门的共同助力来健康发展。

    情绪消费是一种特殊消费,对精神世界有重要影响。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要保持理性,提升辨别能力,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避免长期沉迷和依赖。作为市场主体的提供方,则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生产出更多绿色、智慧、创新的情绪消费产品。市场监管部门更应当重视情绪消费的特殊性,界定情绪消费的合法范围。积极探索监管创新。比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情绪消费产品进行认证,确保其在心理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规性。此外,监管部门可以与行业合作,制定自律规范,鼓励企业自我监管,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协同机制。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