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的火箭梦:如何在倒塌中探索与成长?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1 14:02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在济南市章丘区曹饭中心幼儿园的小班搭建区,一场别开生面的火箭搭建之旅悄然上演,展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细腻引导。

故事始于一位名叫哈哈的小朋友,他成了班级中的小小太空迷。某天,在建构区,他创造性地使用“木条+三角”的组合当作火箭,这一举动迅速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火箭搭建游戏由此拉开序幕。夏天和俊宇两位小朋友则选择了铁罐作为材料,他们试图将铁罐向上摞高,模仿火箭发射。然而,由于搭建速度过快,铁罐频繁倒塌,发出巨大的声响。面对这一状况,孩子们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兴奋地大喊“火箭发射”,并乐此不疲地继续搭建。

教师王丹观察到孩子们的这一行为后,并未立即介入,而是选择在游戏结束后,以采访的形式询问孩子们搭建火箭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虽然火箭总是倒塌,但他们觉得非常开心,觉得“火箭发射”很酷。王丹老师意识到,这正是孩子们对火箭搭建游戏充满兴趣的表现,于是决定进一步支持他们的探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火箭搭建的孩子数量逐渐减少。王丹老师通过回放孩子们搭建过程的视频,发现频繁的倒塌让孩子们失去了兴趣。于是,她决定在游戏前导入环节,与孩子们一起讨论火箭倒塌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

“为什么火箭会倒塌呢?”王丹老师问道。孩子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摞得太快了”、“太高了”、“我们蹦蹦跳跳地‘地震’了”、“没有对整齐”……王丹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并鼓励他们尝试使用更多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搭建火箭。

为了更具体地支持孩子们的搭建,王丹老师将火箭的整体形态以及火箭底部的细节图打印出来,投放到了搭建区域。这些图片为孩子们提供了隐形的支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构建火箭。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孩子们开始尝试改变火箭的高度、拓宽与地垫的接触面积等方法,来增强火箭的稳定性。他们的搭建作品逐渐丰富起来,班级中的小小航天迷也越来越多。

王丹老师认为,3岁幼儿正处于从二维到三维的感官探索敏感期,他们通过不断地搭建和推倒,加深对积木大小、重量、方位等概念的理解,建立三维空间的知觉。因此,在游戏前期,她尽可能减少介入,给予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尝试和探索。

同时,王丹老师也意识到,虽然孩子们是天生的学习者,但他们的建构技能仍然需要教师的支持。她通过“幼儿主动学”来代替“教师直接教”,鼓励孩子们相互观察、相互模仿,并通过师幼互动启发孩子们思考问题和反思自己的做法。

在王丹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搭建更稳固的火箭,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思考、合作和创新。这场火箭搭建之旅,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建构游戏,更是一次充满教育意义的成长之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