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让认知时刻保鲜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1 14:02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蔡铭耿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2025年浙江省职工阅读交流示范活动和2025“垦读台州”全民阅读活动相继在临海、玉环启动,台州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日宣传活动。

从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2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如今,“全民阅读”已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的日常角落。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认知有保鲜期,一旦过期就不再被需要。在知识迭代速度超越人类记忆极限的今天,读书学习早已超越个体修养的层面,成为对抗思维僵化的良药。

终身学习在成功人士身上尤为显见。英伟达CEO黄仁勋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商业教育,有时甚至会对一些基础的会计概念感到迷茫,但他非常热爱学习,会通过阅读所能找到的每一本商业书籍来提升自我。《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一书转述员工对黄仁勋办公室的印象时提到,“你会发现里面空荡荡的,他几乎从来不在那里办公,但那里堆满了成摞的商业书籍”。甚至在与高管争论产品定价问题时,黄仁勋询问高管是否读过关于定价的书,以至于对方哑口无言,而他却能脱口而出最喜欢的三本关于定价的书,足见其对商业书籍全面深入的了解。

“与辉同行”创始人董宇辉曾向媒体坦言,运气总会垂青那些时刻准备好的人,知识就是你的武器,当年在西安工作时那么忙,晚上回家太累,如果原本计划要看的书没有看,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表现。他在直播间信手拈来的文学典故,则是长期阅读积淀的认知肌肉记忆。

当然,读书有功利的目的,也有非功利的目的,但说到底是为了建立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感”。读书越多,敏感度就越高,而这种对敏感认知的锻炼却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在数字时代,当算法以纳秒级速度更新知识库,其实也在利用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制造认知偏食;当知识获取变得像打开水龙头一样容易,其实也让我们失去对知识重量的感知,比如碎片化阅读容易导向思维的惰性依赖。这背后隐藏着认知的暗面:当知识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我们是否正在丧失追问本质的动力?

微软研究院与卡耐基梅隆大学联合研究显示,过度依赖生成式AI的知识工作者中,67%出现“批判性思维钝化”,甚至产生“数字健忘症”。斯坦福大学神经影像实验室的追踪研究显示,过度依赖智能设备的人群,其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密度(负责深度思考的脑区)年均下降0.8%。这些研究未必完全准确,但至少提醒着我们:技术赋能的认知革命,正在制造新的认知鸿沟——不是知识多寡的差距,而是思维深度的断层。

从这种意义上讲,当今时代的知识保鲜,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人类思维特质的重新发现,否则会让工具僭越成为思想的主人。首先要重构认知生产链,将AI从“答案提供者”转变为“思维催化剂”,让机器生成内容成为思维碰撞的起点而非终点。其次是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深度阅读时人类大脑会激活默认模式网络,这是创造力和共情力的生物处理器,而碎片化阅读仅触发浅层的背侧注意网络。再次是多读纸质书。纸质书的触觉反馈容易触发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更易进入心流状态。

真正的认知革命,永远发生在人类思维与知识边界的交锋处。身处知识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保持认知的饥饿感。只有坚持用读书来保持深度思考的习惯,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认知体系,才能让智慧永远保持鲜活旺盛的生命力。而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