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节里的“AI”风!人工智能教育走进镇江小学课堂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2 09:02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扬子晚报网4月21日讯(通讯员 唐明 吴永平 记者 万凌云) 当小学生通过蒙眼实验解码AI学习的奥秘,当非遗在AI赋能中焕发青春,当数据的整理在AI算法中“生长”出动态图谱......连日来,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成为名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日常。老师们通过“AI启蒙”“文化焕新”“数据赋能”三大实践,展现了人工智能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在《知AI慧生活》课堂上,一场“水果实验室”实验彻底颠覆了学生对技术的认知。蒙眼扮演“AI系统”的学生,仅能通过同伴提供的特征词进行判断,亲身体验“数据标注—特征提取—决策输出”的完整逻辑链。当故意输入“红色”“球形”等错误信息导致“AI人”将西红柿误判为苹果时,王同学恍然大悟:“原来AI也会‘学坏’,数据的质量决定了机器的‘智商’!”这种学习模式,让抽象的“算法”“数据”概念变得可触摸。

教师张锁祥表示:“过去讲人工智能原理,学生总觉得隔着一层屏幕。现在他们自己成了‘AI训练师’,很快就能理解AI学习的基本逻辑。”

非遗的传承同样因AI焕发生机。在《用AI传承文化——设计镇江非遗IP形象》课程中,学生们化身“数字匠人”,为“白娘子”“镇江香醋”“丹阳封缸酒”等非遗文化设计了IP形象。这些IP不仅承载着民间传说、匠人精神,更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片、短视频,闯入年轻人的社交圈,把非遗从博物馆跃入到了数字生活中。“AI让老手艺变得‘潮’起来,非遗传承有了新的活力。”贾陈老师这样评价道。

现场

而在《数说中国粮食安全》课程中,AI技术则成为破解国家战略密码的钥匙。学生们使用AI平台调取1949年至今的粮食产量数据,WPS表格自动生成动态曲线图,直观展现从“吃不饱”到“吃不完”的跨越。通过“袁隆平数字人”对话模块,学生可随时提问杂交水稻技术细节,AI即时调取田间影像作答。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当孩子们用AI分析食堂剩饭数据并提出“按需供餐”算法建议时,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具体的节约行动。

张颖老师说:“每人每天少浪费10克粮食,全国一年能多养活800万人”——这条由AI推算的公式,目前已成为校园“光盘行动”最有力的号召。

随后,镇江教学科学研究院的周忠林老师对本次活动给出了指导意见。中山路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注重培养“技术思维”,学生不再是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数字文明的主动建构者,人工智能正为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打开全新的可能性。

校对 盛媛媛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拓荒牛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