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如何助推共建“一带一路”?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2 10:03
商标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农业国际合作中,农业产业不仅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实现良性合作与携手共赢。全球农业产业实现优势互补的进程也必然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助力。

“我们成功打入中亚市场,实现了新年海外业务‘开门红’!”3月25日,随着广东广新种业有限公司2025年首批出口蚕种顺利运抵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际机场并高效完成清关,公司上下一片欢呼。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已累计签约蚕种出口订单近10万张,合同金额数十万美元,为2025年国际市场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乎同一时期,4月1日至2日,哈萨克斯坦贸易和一体化部部长阿尔曼·沙卡利耶夫也率团访问了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超60家哈萨克斯坦企业与1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了深入洽谈,最终达成总额9800万美元的出口协议,交易主要集中在粮食、油料、乳制品等食品领域。

此次经贸活动的组织单位哈萨克斯坦贸易政策发展中心还分别与陕西省贸促会、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深化双方在商品流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对接合作。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伙伴。从汉朝开始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老贸易路线,因其运输丝绸而得名。这条路线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国家对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的愿望强烈,开展农业合作是共建国家的共同诉求。

4月14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农药制剂增长15.5%,农业机械增长37.2%;自共建国家的禽肉进口量增加32.9%,干鲜瓜果进口量增加8.5%。

农业产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助力。那么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农业产业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进行更多有成效的合作对接?近日,记者走访江苏、海南、陕西、四川等省份,一探究竟。

桑蚕产业走出去

丝路起中国,桑蚕亦是。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业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而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史书上既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也有“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的表达,“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美丽的布料是如何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于是开辟出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道路,即人们熟知的“丝绸之路”。

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桑蚕产业迎来了飞跃式发展,江苏、浙江、广西等桑蚕大省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这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并逐步推动新时代桑蚕产业走出去,使之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一张合作共赢的亮丽名片。

2014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古巴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继2011年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古巴,时隔三年后的再度访问。其间,习近平主席与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共同见证中古农业部部长签署关于建立古中农业示范园区的框架协议,蚕桑科技合作为协议主要内容之一,并明确在古巴蚕桑项目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分别建立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开展桑树种植、蚕养殖和产品生产开发合作。

从此,中国和古巴蚕业科技合作便正式拉开序幕,多个科研院所面向古巴蚕桑产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中国帮助古巴逐渐形成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利用的蚕桑产业体系。

设在江苏科技大学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中古蚕桑科技合作为契机,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发挥“船舶、海洋、蚕桑”三大特色,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学校利用蚕业研究所人才、平台与科技成果优势,广泛开展‘一带一路’蚕桑国际科技合作,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古巴、印度尼西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等共建国家蚕桑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嵇春艳说。

如今,江苏科技大学发挥我国在蚕桑科研和产业领域的引领性作用,在古巴开展蚕桑标准化示范、多元化开发、功能性蚕丝研发应用,与古巴26家科研机构、13家生产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人才培养,互派蚕桑科研与技术人员百余人次,合作成效日益显现。

提到中国与古巴的桑蚕科技产业合作,李龙是绕不过的关键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李龙是四川人,于1982年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位于镇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1992年,他被我国原农业部选派到国际热带蚕业培训与研究中心(印度)蚕业管理研究生班学习。回国后不久便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开发处工作,负责国际蚕业合作。

位于镇江市的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圃。受访者供图

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李龙以优异成绩重新考入西南大学,师从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院士。博士毕业后,他先后担任江苏科技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的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执行主席等多个职务;并受聘担任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蚕桑专家。

2011—2023年,李龙作为蚕桑专家多次访问古巴,考察古巴蚕业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帮助古巴政府制定蚕业发展规划,进行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培训蚕桑技术人才,将饲料桑用于畜禽试验示范。

万事开头难。尽管古巴方面全力配合,但要让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绝非一日之功。从选址建立基地到大面积种桑养蚕,事无巨细,他都殚精竭虑。

在他的努力促进下,2014年7月中古双方签订了《中古蚕桑合作行动计划》,并在哈瓦那挂牌成立古中蚕桑科技合作中心,李龙担任古中蚕桑科技合作中心中方主任。自那以后,中古蚕业合作进入高质快速发展期。中古蚕桑合作先后得到了我国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商务部、江苏省科技厅及镇江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

2021年,李龙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多年来,中古合作双方凝心聚力谋发展,在蚕桑科学技术研究、蚕桑产品及其综合产品开发、功能性蚕丝应用研究、科技人员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17年,李龙成为古巴科学院国家一等奖项的获奖者之一;2022年,他当选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

“如今,中国桑树种子已经在古巴茁壮成长,成为中古友谊新标志,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拉丁美洲的成功实践。”李龙说。

在李龙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接力奋斗,继续深化中国与古巴的桑蚕科技产业合作。

“我去年三月去了一趟古巴,没想到他们的热情这么高,从国家层面到科研院所、生产农场都很支持栽桑养蚕。我们与古巴科技人员一起,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消毒防病等操作规范化,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的生产规程。同时,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利用也为古巴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刚说。

目前,古巴已经建成桑园4.5万余亩。2024年4月28日,中国—古巴蚕业科技合作十周年成果会上,古巴共和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白诗德指出,中古蚕业科技合作项目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古巴在养蚕、畜牧饲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为加深中古两国的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多年来,桑蚕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并未停留在前端的育种和种养,后端的丝绸产业也成为产业链提升的重要一环。

在位于江苏省海安市的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排排织机正开足马力,工人们身着工作服穿梭于机器之间,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

工人在络丝。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摄

鑫缘集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忠立告诉记者,鑫缘集团推行“公司+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品牌、专利、标准)+基地(蚕业农场)+农户”的茧丝绸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上下游联动、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全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了桑蚕品种选育繁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丝绸文化创意等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与经营体系。鑫缘产品也深受共建国家的欢迎,很多丝绸产品都畅销海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陈忠立对记者说。

椰枣产业引进来

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国际合作中,农业产业不仅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实现良性合作与携手共赢。椰枣作为近年来标志性的引进来产业,颇受关注。

谷雨时节,在海南文昌市文城镇的椰枣产业示范区内,排列整齐的椰枣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挺拔健壮。

在椰枣林中,一块印有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旗图案的卧石格外显眼。石头上,两国国旗下方,醒目镌刻的“中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椰枣友谊林”字样成为中阿两国椰枣产业发展的见证。这块石头也随着椰枣产业合作的推进成为“网红石”,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椰枣,这一在阿拉伯地区被誉为“沙漠面包”的农业产业,如今已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中国与阿联酋农业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2019年7月,阿联酋向中国捐赠了10万株椰枣树苗,旨在推动中国椰枣产业的发展。2021年,首批约1500株椰枣树苗在中国热科院椰子研究所顺利定植。

2024年12月6日,全球热带农业创新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在来自29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教机构和企业以及13个国际组织近300名代表的见证下,阿联酋驻华大使哈马迪向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正式交接第二批2.35万株椰枣苗。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椰枣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宁是椰枣产业引进来的见证者之一。这片椰枣隔离检疫圃距离椰子研究所3公里左右,每逢有重要外事活动,中外嘉宾必会来此地重点了解两国椰枣产业的发展合作情况。

张宁向记者介绍椰枣长势情况。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摄

张宁告诉记者,目前引进的2.5万株椰枣苗,包含20多个优良品种,“近年来,我国年均消费椰枣果约3万吨,全部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沙特、阿联酋和伊朗等国家。”

“基于椰枣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在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区域规模化发展椰枣产业具有广阔前景,田间定植8年进入盛果期后,预计每年亩产值可达3.6万元人民币,可使干热河谷的‘荒山穷山’变成‘金山银山’,有效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椰子所椰枣团队为发展椰枣产业做的收益评估中如此写道。

记者了解到,全球椰枣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南亚的43个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海关2024年数据统计,全球椰枣种植面积约7500万亩,产量975万吨,市场价值近135亿美元。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是椰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前三名的国家,出口量排名前三名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伊朗。

椰枣产业看似比较“小众”,但却是中国与共建国家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缩影。该产业在我国发展成熟后,不仅可以作为在海南、四川等地的富民特色产业,更可以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和文化外交的重要产业,进一步服务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目前,中国接收的椰枣苗已经完成缓苗复壮和隔离检疫,未发现检疫性病虫害,已将椰枣苗分发至云南省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楚雄州元谋县、保山市隆阳区以及四川省攀枝花市等多点试种。

2025年4月2日,在攀枝花市政府的协调下,攀枝花市林业局组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和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在攀枝花林业资源管理平台中心正式签订阿联酋捐赠中国椰枣苗攀枝花干热河谷区域试种合作三方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将依托攀枝花市金沙国有林场岔河林场和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的闲置林地,规划约110亩土地作为试种基地。

椰枣产业“引进来”是否可行?是否能成为既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又带农增收的特色产业?为此,攀枝花市进行了认真调研。

据攀枝花市政府副秘书长温春生介绍,2025年3月以来,攀枝花市相关部门就椰枣在攀枝花区域试种合作工作陆续开展了科技储备情况、全国引种试种工作进展等方面的沟通了解,实地调研了攀枝花市金沙国有林场岔河林场、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等试种点位。

同时,市里也组织相关部门赴云南元江县实地考察了当地椰枣试种引种发展情况。经综合评估,攀枝花基本具备开展区域试种的可行性。

“下一步,相关单位将具体做好项目报批程序性事项和下苗前一系列技术性工作,切实探索推动攀枝花市‘森林粮库’椰枣产业的发展。同时,椰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价值,如将椰枣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开展椰枣精深加工为枣糖浆、枣酱以及抗衰、护肤等产品,经济效益会更高。”温春生说。

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信息显示,目前,随着椰枣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有序推进,中国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挂牌成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获批“海南椰枣资源鉴定评价与种苗繁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椰枣生产实用技术输出,先后组织3期国际培训班,培训来自9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学员近百人次,显著提升了中国椰枣产业发展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合作园区树典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共建国家关心的优先合作议题之一。

如何探索发展“一带一路”粮食安全供应链服务新模式,构建国际国内优质粮食“双循环”大通道,从而推动相关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成为国际农业合作尤其是共建国家的发展优先事项。陕西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以下简称“爱菊集团”)探索“粮食安全”供应链模式成为助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爱菊集团始建于1934年,是西北地区一家综合性跨国粮油企业。近年来,爱菊集团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优质粮食跨国供给体系,在哈萨克斯坦北哈萨克斯坦州建立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

作为第一批赴哈投资建厂且已“落地投产”的农业企业,从初抵哈萨克斯坦的“水土不服”到现在的“深度融入”,爱菊集团搭建了一座中哈友好交流的桥梁。

农业产业要想实现在地化发展,就要求跨国企业必须调整管理思路,推进本土化管理模式。爱菊集团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建立的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主要侧重功能为“原料和初加工”,既是中哈贸易的重要物流枢纽节点,也是“一带一路”中欧货运班列的关键节点。

记者了解到,该园区占地5000亩,计划投资20亿元,分五大板块,包括粮油生产收储与食品加工、牛羊养殖与牛羊肉加工、乡村旅游、产业技术服务以及我国境外特色餐超综合体等。目前已投资4亿多元,已进口粮油食品等近40万吨。

据爱菊集团办公室主任唐家龙介绍,爱菊粮油提供两个举措助力农业产业的本地化发展:一是在管理模式方面,招聘并培养一批本地且精通中文的管理人才,通过“师带徒”方式提升哈萨克斯坦员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重点培养有潜力的哈方员工;二是在薪资待遇方面,结合当地情况制定灵活的薪资发放形式,不断提高薪酬待遇,同时设立全勤奖、交通补贴、电话补贴等多种补贴奖励措施。

“我们以建设者的姿态融入当地。主动出资捐建移民搬迁别墅,协助北哈萨克斯坦州政府移民搬迁项目。与园区所在地的政府沟通,参与援建村民住房和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设备出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就业机会,打造命运共同体。”唐家龙说。

今年50岁的郭秋玲是爱菊集团哈萨克斯坦园区的副经理。2023年11月,郭秋玲被公司派驻到哈萨克斯坦。在近一年半时间里,她切实感受到了农业产业在地化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变化。

推动农业产业在海外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让当地民众从陌生到接受,然后才会从情感上信任。“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我们都会通过聚餐、联欢晚会等形式,让哈萨克斯坦员工感受中国节日氛围,在互动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郭秋玲说。同时,她在工作时间之外主动与当地员工交朋友。在员工遇到困难时,也会第一时间送上温暖,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爱菊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充分发挥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的平台作用,形成产业集群,带动更多的行业、产业和企业走出去,还要聚集一些国外合作企业,在海外形成集聚效应,持续助力中哈经贸往来。

2023年,“爱菊粮油‘一带一路’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模式”入选国家首批新型消费发展典型案例。经过多年探索,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交出了一份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单,也使得爱菊粮油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除了像爱菊集团这样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我国科研院所也通过对外科技援助与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近年来深度融入全球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构建热带农业科技开放创新全新格局。

“比如,我们承担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先后派遣30多名专家赴刚果(布)开展木薯、玉米、蔬菜种植和生猪、蛋鸡养殖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通过人才培训和技术推广,为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推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翟雪玲研究员认为,在共建国家的国际合作中,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的优势主要包括国家实力提升、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技术成熟等,而挑战则包括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外部环境收紧、政策支持不完善等方面。

如何借助共建“一带一路”政策背景推动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走出去”?翟雪玲提出,必须从四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产业“走出去”战略:

首先,强化“大农业”海外投资的力度,在重点领域和方向取得突破,解决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基础设施落后、贸易不便利、融资难等问题。

其次,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共建国家的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合作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

再次,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整体框架充分推动与共建国家签署双边农业合作协议,并推动农业政策、农业技术、人才交流、农产品贸易与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合作提质升级,构建沟通平台与完善合作机制。

最后,加强政策沟通,完善共建国家间多层次农业政策对话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对话平台。

中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明证,是中国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切实行动。其中,农业产业的合作与互利共赢也是重要内容。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全球农业产业实现优势互补的进程也必然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助力。

五月即将到来,镇江中农蚕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季春忠也更忙碌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项目果桑试验示范基地”设在该公司。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季春忠对基地里果桑的长势更加关切。

“我们专业从事桑树生态种植和果桑栽培,产品远销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希望能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一份农业产业的力量。”季春忠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王壹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