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火锅,赶路也可随时“开涮”!

作者:王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2 12:01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吃着火锅唱着歌,还能赏景把酒喝”,这般惬意的生活,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人们就享受过了。巨野县博物馆馆藏东汉镂空龙纹铜炉便是有力的佐证。


你且看,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灶台,下部是可移动的三轮车,这一个车载灶台的组合可不得了!可以走哪儿吃哪儿,还能边吃边走。再来看,它主体是炭炉,左侧饰镂空龙纹,右侧饰镂空螭虎纹,前后镂空,皆为钱币纹饰。燃炭的烟气通过镂空的部分散出,与锅中升腾的热气相遇,形成烟雾缭绕、瑞兽(龙虎)相伴的饮食环境。

炉上配有一对拿取方便的带柄染锅,这在目前出土实物中非常罕见。配备双锅的染炉,是为了盛放不同口味的调料,也符合汉代分餐制的饮食方式。一人一案,随吃随染,精致生活,从不将就。现在的鸳鸯火锅在它面前算是“晚辈”了!炉身由四只蹄形足支撑,下面有盘,底部有“品”字形的三轮,有车轴、车辖。即便是赶路的时候,也可随时“开涮”!

想必你也看饿了,但真若用它来涮锅,就“抱歉”了。因为它身高不足16厘米(实际为15.9厘米),长仅20厘米,通宽13厘米,是出土于巨野县独山镇金山南侧,专门用于随葬的随葬品,相当于“浓缩版”。但其铸造工艺精湛,虽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车轮仍然可以转动。且造型独特优美,功能使用特殊,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社会发展提供了实物佐证。

如今,东汉镂空龙纹铜炉被收藏在巨野县博物馆,亦是镇馆之宝。

小城不“小”,厚在历史。巨野县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尚书•禹贡》记载:“大野既潴”。蚩尤墓标志着巨野是中华先祖活动的地区之一,栖凤台诉说巨野是大禹治水亲践之处,麒麟台宣示巨野较早受到齐鲁文化的润泽,齐鲁会盟台展示巨野是战国时期金戈铁马必争的战略要地,昌邑故城记录着汉代巨野的繁荣昌盛。自周至清,这里曾5次为国、14次为郡、路、府、州治所,是我国中原地区政治、文化中心。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巨野县博物馆是展示巨野县历史,了解巨野文化的重要窗口。它馆藏丰富,突出汉代文化、大野泽文化、麒麟文化、石刻文化等特色。尤以红土山汉墓出土1056件(套)随葬器物最为著名,涵盖了铜器、玉器、铁器、陶器、漆器等各类。红土山汉墓是菏泽首次发现的大型汉墓。根据随葬品及现有文献推测,其墓主人应为汉武帝第五子刘髆(天汉四年,受封昌邑王),即海昏侯刘贺之父。馆藏文物中有一套完整的制药器具及成品丹丸和炼丹用材,是研究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国际国内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故行事渡君之碑”和“北齐造像刊经碑”列入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北齐造像刊经碑”把我国简化字的出现历史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任何言语都比不上亲眼所见的震撼,众多“宝藏”等你来发现。

(大众新闻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魏洋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