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母接娃放学3个细节,看出孩子教育是否成功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8 17:06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以前我家两个娃,都是我负责接的,我非常珍惜这段时光,路上会有亲昵的互动,也会有心地留意身边的家长是如何接娃的。

观察得多了,再加上我学习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有时候我真能从家长接娃放学的一些细节中,看出几分门道。

“到底家长教育孩子是不是成功”,看以下3个细节,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细节一:家长见到孩子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你这次考了多少分,班上多少名?”

“你作业写完了吗?”

“你今天有没有被老师批评呀?”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些话很熟悉,我想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会问孩子的话,但如果孩子放学第一句听到家长这样说,原本一张笑脸也会染上阴霾吧。

但有位姓倪的爸爸不一样,他会经常蹲下身子问女儿:“闺女,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一件让你觉得很哇塞的事呀?”

他女儿脸上笑开了花,还从口袋里掏出一片银杏叶:“看,这是我和同学一起用树叶拼的恐龙,霸气吧,老师还给我们拍照了呢!”

接着倪爸爸给女儿竖起了大拇指,还说了一些具体认可的话。

家长接孩子放学说的第一句话不同,孩子的表情也就截然不同啦,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因为学龄前到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

如果咱们总盯着孩子的成绩、学习和负面的东西,就相当于在告诉孩子:“你只有考得好、表现好,才值得被爱。”

而像倪爸爸这样关注孩子感受的家长,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的快乐、你的发现、你的小成就,爸爸妈妈都会放在心上。”

这种“无条件的爱”,正是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倡导的教育理念,能让孩子确信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那到底哪种家庭教育更成功,就显而易见啦,咱也不用多说啦!

细节二:家长接孩子是否经常迟到。

有的家长接孩子放学可能会经常晚到,孩子只能在校门口站着,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同学陆续被接走,而他自己却形单影只。

起初,孩子可能会四处张望,踮着脚尖努力寻找熟悉的身影;时间久了,失落便会爬上他的心头,甚至小小的肩膀也会耷拉下来。

偶尔一两次迟到其实也没什么,但如果家长总是不准时接孩子放学,那危害可大了。

这迟到的几分钟、十几分钟,于家长而言,或许是工作忙碌的无奈,但于孩子而言,却是反复被放大的自我怀疑。

他们会在心底默默念叨:“是不是我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不愿意准时来接我?”

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会在孩子心底里扎根,长成自卑的枝丫,影响他对自己价值的认知。

你想一个自卑的孩子,未来发展肯定会受到掣肘的!

细节三:放学后,书包到底是谁背,也很关键!

我在接学的那段时间认识了小浩妈,她非常爱孩子,而且很勤奋。

她经常是第一个冲到校门口排队,儿子刚露头,她就伸手夺过书包,往自己肩上一挂:“书包这么沉,压坏你的肩膀怎么办?”

刚开始,小浩还坚持自己背书包,后面习惯了,他就直接把书包摔妈妈的肩膀上了,然后自己一边吃着零食,一边慢悠悠地跟在妈妈的身后。

过了两年,小浩妈妈说孩子自理能力、动手能力都很差,都3年级了,还不知道自己去整理书包,经常被老师批评“学习习惯差”。

大家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替孩子背书包这事,看着是心疼孩子,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替孩子把责任也背走了。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决定理论”,说的是孩子天生需要“胜任感”,自己系鞋带、整理书包这些小事,正是他们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开始。

就像种树不能总替小苗挡风,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自己扛重量”的机会。

过度包办的家长,往往在无意中传递了“你不行,妈妈来”的信号,时间长了,孩子就真的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依赖性越来越强。

像另外一位相熟的妈妈就不一样,当她孩子说“书包好重,你能帮我背吗”,她会蹲下来帮女儿调整书包带:“你看看这样,会不会好点呢?”

如果实在太重,她会想办法帮孩子减轻书包的重量,反正就不会直接帮孩子背,还别说她家孩子非常独立,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来”。

教育的本质,在日常细节里种下“被爱的确信”

每天放学的半小时,其实是家庭教育最佳的“黄金时间”。

那些愿意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家长,那些接过试卷先看孩子表情的家长,那些把“作业写完了吗”换成“今天有什么好玩的”的家长,正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比成绩重要,爸爸妈妈愿意听你说话;你可以不完美,但你的努力永远值得肯定;无论发生什么,家都是你最安全的退路。

下次接孩子时,咱们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动作和语言:你是蹲下来还是居高临下?你关注的是分数还是心情?

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正在为孩子的未来埋下看不见的种子。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或许就藏在孩子奔向你时,你眼中那束温暖的光里。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拓荒牛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