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日前刊文说,中国海疆主权正遭遇多方挑战。利用民间力量为国家利益服务,进可维护主权,退则国益无失。这是中国维护海疆主权取之不竭的“巧实力”。中国海疆主权正遭遇多方挑战。如何护佑本国海疆主权,撕破围绕在中国周边的遏华网,成为中国当务之急。“黄色文明”的大陆型国家遭遇到向“蓝色文明”转型时的麻烦,中国只有创新外交、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和策略,才能既维护海疆主权又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因此,相对于重返亚洲、借力打力的美国“巧实力”,中国应用更加高明的“巧实力”来应对。
考察过去500年的强国崛起之路,中国的强项在于全球化利益格局下,拥有了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中国果真动用贸易手段,不仅在南海和中国有主权冲突的菲律宾、越南难以招架,即便是在东海与中国有海权之争的日本也难以承受贸易异动带来的经济压力。钓鱼岛主权争议,先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的购买岛提议,随后日本政府宣布该岛将国有化,是现代版的民间先行政府在后的主权攫取方式。至于南海争议地区的油气资源,越南更是利用和美、德、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合作,在中越争议海域开采石油800万吨。
其实中国应该感谢美国和周边一些国家,他们唤醒并强化了中国的海洋主权意识。在他们的逼迫下,中国只有采取更为有效的“巧实力”去捍卫本国的海洋权益。一是设置三沙市,使中国的南海海域有了更为有效的行政管理。用地方管理捍卫国家主权利益,虽非中国的创造,却是极其有效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二是中国30条渔船集体赴南沙群岛海域捕鱼。这种集群的民间渔业捕捞方式,宣示中国领土主权的意义更为实际和有效。三是近日中海油发布消息,决定在南海地区对外开放9个区块,供与外国公司合作勘探开发。这也是中海油时隔20年后再次在南海争议海域招标开采油田。四是利用华人世界的保钓行动,对抗日本民间购岛,以民间对民间,促进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民意动力和对日民间夺岛的压力。从历史经验看,从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到后来成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他们成就海洋强国的共同手段都是借助民间力量。利用民间力量为国家利益服务,进可维护主权,退则国益无失。这是中国维护海疆主权取之不竭的“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