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言降价景点 前进不容乐观
作者:董文秀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12-09-26 08:25

    

    两节来临,小长假又一次引发旅游高峰。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80家降价景点名单,还有13家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虽然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7%,但由于大都是非热门景点,引起人们不满。有网友戏言:这不叫降价,而是冷门景点“打折促销”。针对不满声音,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环境处副处长吴波表示,除了80家已公布降价的景点,中秋节前还将公布第二批降价景点。根据吴波的透露,两批降价之后,4A级以上景区大约有50家,如果再考虑广东省和云南省推出的普遍降价的景点,4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140家左右,5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有13家左右,降价景点的含金量并不低。

 

 

  降价景点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真正的试金石其实消费者,他们的感受,才是最终评判。对于此番景点降价的目的,相关人士说的也很明白,一是拉动旅游经济;二是“改变过去门票价格只涨不降的局面,能够形成一种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带动更多的景区降低门票价格”。中国目前主要依赖“长假”度假的制度安排来刺激平时被压抑的旅游消费,降价很容易就能在短期内形成爆发式抑或发泄式的释放。

 

  而对于第二个目的,目前却实在无法乐观。经济不振,普遍缺钱,是各地当前经济的共同态势。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景点降价的应急目的极为明显,并不具备长期的示范效应。中国景点的价格只涨不降屡遭诟病,从消费者的角度,这种情况当然难以忍受。但如果考虑到中国旅游市场的现实,只涨不降其实有着必然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供求严重失衡。景点尤其是著名景点天然带有唯一性也就是稀缺性的特点,其供给不可能随意增长,而对其的需求,却好似一个无底洞。在能够预见的一个不短时期内,这种供求失衡的局面不会根本改观。而当前的休假安排,也毫无疑问地加剧了供求失衡。坦率地说,即便价格听证制度完全按照理想状态运行,也只能延缓景点涨价步伐和幅度,而不会扭转涨价的态势。

 

  能够扭转只涨不降这一态势的,除了经济状况出现恶化,剩下的就只有发改委。但是在年景好的时候,除非出于暂时安抚民怨的目的,发改委也不可能随意命令景点降价。真正能让景点降价的,最终是经济这个本质因素。只不过,当经济恶化到极度稀缺的景点也要降价的时候,消费者是否愿意消费,肯定会成为新的问题。

阅读 (3) 评论 (0) 分享 (0)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董文秀推荐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