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同心县韦州镇农民诗人凡姝家,书香与泥土的气息在农家小院里静静交融。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和雏鸡的啾鸣,更衬得这方天地宁静。
这些年,凡姝的爱人在外打工养家,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小院里只剩下凡姝读书写作,乐此不疲。
她的书房没有书柜。一个干净整洁的大炕,旁边一个简单的方桌上堆满了书。和凡姝聊天,她幽默风趣,信手拈来的睿智之语,丰盈着生活的平朴之道。平凡生活的诗意,在凡姝这里是开心,洒脱,即便有苦痛和孤独,在她的诗歌中也是一晃而过,更多的是烟火人生。
凡姝至今已创作了三四千首诗。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十几部打印好的诗稿,她轻轻抚过这些心血之作说:“没想过要结集出版,一些诗还需要时间沉淀和修改。写作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去刻意为之,更不能着急。”
凡姝本名马相红,谈起笔名凡姝的由来,她笑道:“我不过是个平凡女子,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因身体原因,大多时候只能居家,但幸好我有诗歌与书籍相伴。”在她看来,平凡人做平凡事,写诗可以记录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真谛,这就是咀嚼和品尝世间万事万物的一个环节,过程很重要。
“70后”的凡姝,在她的记忆里,只要是有字的纸片,她都要去读。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抱着字典,边看书边查不认识的字,还经常偷看读初中的哥哥借回来的书籍。老师见她酷爱读书,将学校图书室的钥匙交给她保管,镇上的文化馆阅览室和图书馆也是她常去之地。
凡姝的创作之路起步于2016年。“刚开始动笔时,我给自己定了个‘三年之约’——要是3年后还在坚持写,那就一直写下去。”她笑着将自己比作画鸡蛋的达·芬奇,“没想到这一年就收不住了,越写越上瘾。”
诗歌写作的道路并不平坦。凡姝书读得虽多,但真正动笔写起来,难度却不小,文字、标点符号就像没驯化的家犬,虽熟悉却不太听话。
“我可能写不好,但读了几十年的书,自然能分辨好坏,就像听音乐,不会唱也能听出高低音。从国内经典到国外佳作,从文学巨匠到新锐诗人,有感觉的作品我都读,语言是思想意识的流淌,我的文字和思想也需要一个走到一起的过程。”如今她已经把写作当成了修行。
“写作是生命在享受活着的过程,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渺小,也让我了解了万物归其位及生命延续的意义。”凡姝说。渐渐地,她的诗歌引起了关注。
10年前,宁夏作协副主席马占祥还在同心县文联工作时,第一次看到凡姝的诗,令他眼前一亮。“很少见到这样质地清澈,诗意浓烈的诗歌。”马占祥说,后来他了解到凡姝是位农村妇女,但写的诗歌却自然无饰,尽显胸臆,十分有天分。凡姝那时用手机写作,给他的投稿都没有断句、分行,但这并不影响马占祥对凡姝诗歌的重视,并向外推荐。
2021年,《朔方》要推出同心作家作品专辑,时任《朔方》主编杨梓准备将凡姝的诗歌发在重点栏目。于是整整一个下午,马占祥为凡姝的组诗《一天中最美的体验》和长诗《旷野之息》将近300行诗歌做断句、分行,后来这组诗歌获得《朔方》文学奖新人奖。
2017年,时任《诗选刊》主编的刘向东看到凡姝的诗歌,十分赞赏,当即在《诗选刊》上推出了凡姝的诗歌作品。后来,凡姝加入了宁夏作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诗歌也先后在《诗刊》《民族文学》《朔方》等多家刊物发表,她也被宁夏作家协会推荐至鲁迅文学院学习。
今年5月,凡姝和西海固作家们参加了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日报社、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实践:西海固文学现象研讨会”。“这是一次美好的相聚,我们被关心、照顾、尊敬,我竟然有种像孩子做对事,被奖励得到糖果的感觉。”谈及这次文学之行,凡姝说。
“她的诗歌就像黄土高原上倔强生长的野花,根须深扎在泥土里,却绽放出星辰般的光芒;她是一个纯粹的诗歌创作者,不带功利和目的;她的诗句飘散着麦穗的芬芳,流淌着山泉的清澈。期待未来的她,有更长远的发展。”马占祥说。(记者 张 涛 刘惠媛)